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依托汽车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通过中德合作办学与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专业,连续三年实现98%以上就业率,2023年牵头成立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特色。其培养路径既体现德国"双元制"职教精髓,又深度融合中国产业需求,为智能汽车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课程体系构建维度观察,该专业采用"三横两纵"技术架构,将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理论课程与智能传感器调试、线控系统测试等实践环节有机融合。核心课程设置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基础模块包含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与C语言程序设计,夯实学生跨学科知识储备;二是专业核心课程突出环境感知系统装调和车路协同系统测试等前沿技术;三是创新实践环节引入自动驾驶软件仿真与智能物流车维修等真实项目。这种"理论-仿真-实操"的渐进式课程链,有效解决了传统职教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
教学实施层面创新提出"三段交替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认知实习建立职业认知;第二阶段采用"项目制+轮岗制"强化专项技能;第三阶段依托比亚迪产业学院等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实训资源配置——校内建有9000平方米实训中心,配备线控底盘解剖台架和车路协同测试区,同步引入一汽大众ID4纯电平台等先进设备,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现场的无缝对接。这种"把企业搬进实训室"的做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1+X证书要求的全部实操技能。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双师型+竞赛型"特色结构。以卢伟副教授为代表的教学团队,既是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又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实施三大策略:一是通过中德诺浩师资培训项目提升国际化教学能力;二是建立"以赛促教"机制,将竞赛设备转化为教具、赛题转化为案例;三是推行"企业工程师驻校"制度,目前校企混编师资比例达53%。这种多元化的师资结构,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产教融合生态构建凸显"双向赋能"特征。学院与宇通客车、吉利汽车等龙头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模式包含:共建"匠行工坊"研发平台,开展智能驾驶关键技术攻关;联合开发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其中《AEB功能测试平台》获评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订单班"培养,毕业生可直接进入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就业。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更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形成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