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始于1973年成立的体育系,经过五十余年发展,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广西最早获得体育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院系,其体育教育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学院以"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为战略定位,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为区域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一、多元课程体系支撑专业能力
学院课程设置涵盖基础理论、技术训练与教育实践三大模块:
- 通识技能课程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传统项目,以及定向越野、拉丁舞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储备;
- 教育理论课程以《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为核心,配套自治区重点课程《田径》和校级重点课程《篮球》《排球》,构建科学化教学知识体系;
- 实践创新平台通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运动戒毒研究基地等载体,实施"教学设计+说课+模拟授课"三级考核机制。2025年举办的328人全员参赛教学技能大赛,采用正高级教师与高校教授联合评审机制,凸显"以赛促学"培养理念。
二、高水平师资与科研平台协同发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22人,教授18人、副教授41人,博士占比17.2%。师资队伍包含国际级裁判18人、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形成教学与科研双优团队。依托健康促进与运动干预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体育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近十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6项,在运动康复、民族体育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2023年教学改革项目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项,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三、学科建设引领专业纵深发展
作为全国民族地区首个拥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院系,学院构建"体育+健康"交叉学科体系:
- 专业设置覆盖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6个本科方向,其中运动训练专业2022年获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
- 重点学科建设中,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入选自治区重点学科,支撑"大健康"理念下的课程创新;
- 社会服务网络包括国家啦啦操集训队、广西民族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等9个平台,推动"产学教"一体化发展。2024年与桂林消防救援支队共建体能培训基地,拓展专业服务边界。
四、竞技实践与国际化双轮驱动
学院践行"以赛促教"理念,历届学生获国际比赛金牌31枚、全国性赛事金牌160枚,培养出李宁、吴数德等10余位奥运冠军。通过中韩体育教育合作办学项目(2021年教育部批准),实施"3+1"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可赴韩国龙仁大学深造。与越南、马来西亚建立的东盟体育教育联盟,已培养8期留学生,完成15项跨国联合研究。2024年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居全区同类专业首位。
五、基础设施保障教学创新
三个校区拥有22万平方米运动场馆,雁山主校区配置:
- 12000座标准田径场与5000座综合体育馆;
- 恒温游泳馆、室内田径馆及16万平方米教学训练馆;
- 运动解剖学等4个专业实验室,藏书量居西南地区体育院校前列。2024年新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实现运动技术动作的三维生物力学分析,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