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内电力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构建了"强电主导、交叉融合、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1946年设立电机工程系以来,已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全国第15位。202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其中53%进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企,35%赴清华、浙大等顶尖学府深造。通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形成"理论-技术-产业"协同育人模式,其研发的智能电网调度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学科积淀与专业地位
专业植根于百年电力工程传统,在电气领域形成三大核心优势:
- 学科层级突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职/兼职院士4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26人,IEEE Fellow 3人,83%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研修经历
- 平台资源顶尖:建有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电网接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800万元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实施"三层次四模块"课程架构:
- 基础理论层:夯实电路原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等12门核心课程,采用自主编著的《现代电力系统分析》国家级规划教材
- 专业深化层:
- 电力系统模块:设置新能源并网技术、柔性输电系统、智能电网保护
- 电力电子模块:开发永磁电机设计、磁悬浮轴承控制、电能质量优化
- 实践创新模块:在雄安新区智慧电网等20个基地完成1500+实践学时
- 国际拓展层: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等11所院校实施"2+2"双学位项目,学分互认覆盖电力工程四大国际认证体系
三、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
构建"四位一体"科研体系:
- 基础研究突破:承担国家973/863计划项目23项,在IEEE Transactions发表论文200余篇
- 技术攻关成果:研发的特高压输电过电压抑制技术应用于西电东送工程,防护效率达98.7%
- 产业转化应用:开发的磁悬浮轴承系统实现产业化,年产值突破5亿元
- 标准制定贡献:主导编制《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等6项国家标准
四、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三维发展路径:
- 电力系统路径:45%进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担任技术骨干,2025届入职年薪18-25万元
- 科研教育路径:30%保送清华-伯克利研究院等机构,学术论文入选SCI一区占比37%
- 跨界创新路径:25%入职腾讯智慧能源部、华为数字能源,主导6G电力物联网研发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80年深耕,在电力领域开创了传统工科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育人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培育既能设计特高压输电线路,又能开发AI电网诊断系统的新时代工程师,正如学科带头人所述:"这里锻造的是左手执继电保护装置守护万家灯火,右手执代码重构能源未来的跨界领航者"。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