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作为该校特色专业之一,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师范教育的双重属性,旨在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既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塑造,又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培育。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培养定位上,该专业聚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系统开发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根据培养方案,毕业生需具备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能力,同时熟悉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基础,能够胜任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实训指导。这种技术+教育的双重导向,使其区别于传统计算机专业,更强调知识传播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融合。
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包含三个层次:
- 计算机核心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夯实专业基础;
- 教育类课程: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能力;
- 实践创新模块:通过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网络工程实践、多媒体课件开发等项目,强化技术应用与教学转化能力。特别设置的职教理论系列课程,如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方法论,凸显了专业对职业教育场景的针对性。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四维能力培养路径。首先,校内拥有29个专业实验室,包括嵌入式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虚拟演播室,支撑基础技能训练;其次,与华为ICT学院、中软国际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展3+1校企联合培养;再次,通过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赛事实现以赛促学,近三年学生获奖达822人次;最后,教育实习环节对接职业院校,完成从教案设计到课堂授课的全流程实践。
就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去向包括:
- 职业教育领域:担任中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占比约45%;
- IT行业: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等技术岗位,占30%;
- 深造方向:近三年超200名学生考取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获奖率达15%,反映出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认可度。
在培养特色方面,专业实施OBE成果导向教育,构建了“需求驱动-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教学闭环。例如,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整合企业真实项目,将云计算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双师型教师团队中47%成员具有省级人才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动态同步。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传统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快速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