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工程专业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成为教育部备案的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在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以机械工程为基础,深度融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体系,构建了覆盖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学术导师制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学科体系与课程架构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体现跨学科融合特征,形成三大知识模块:
- 机械设计基础模块包含工程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夯实机械系统研发能力
- 智能控制技术模块涵盖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技术等,培养系统集成能力
- 人工智能应用模块设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等前沿课程
特别设置机器人创新设计实践课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开展真实工程案例教学,突破传统教材边界。课程体系通过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持续优化,确保教学内容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需求同步。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深度践行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 校企共建实验室:与19家企业联合建设4个实验教学中心,引入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等先进设备
- 双师型教学团队:聘请10余位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形成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双重指导体系
- 项目驱动实践:依托天津市智能制造重大专项等20余项横向课题,开展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算法开发等实战训练
通过企业真实课题导入,学生在机器视觉定位、多轴联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获得工程实践经验,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0%,在施耐德电气、新松机器人等企业表现突出。
科研创新与师资建设
专业教师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项目,形成四大研究方向:
- 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
- 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
- 人工智能与智能感知算法
- 机电液一体化装备开发
近五年累计到校科研经费1.5亿元,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青年教师通过"融新聚智"工作坊提升教学能力,团队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2个,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质量保障与发展定位
专业建立"目标-过程-改进"三级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保障培养质量。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培育学生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装备研发、技术管理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天开科创园建设推进,专业正加快教学改革,推动机器人技术与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交叉融合,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