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通过导师制科研创新训练和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在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应用能力,毕业生保研率高达7.14%,考研达线率达46.7%,就业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
一、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紧扣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沿,形成"基础+核心+应用"三级知识架构:
- 基础层:涵盖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等,夯实编程与系统理解能力;
- 核心技术层:聚焦RFID射频技术、传感网技术、5G移动通信、物联网网关设计等核心技术课程;
- 应用实践层:通过物联网工程与实践、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等课程,强化工程实施能力。
培养方案突出"双创教育"特色,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超100项,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研创协同"的培养闭环。
二、师资与科研支撑
专业依托工业智能数据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医疗大数据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 师资结构:拥有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7人,47%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 科研产出: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授权发明专利106件,在SCI/EI期刊发表论文334篇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 学科交叉:开设人工智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推动物联网与生物信息学、医疗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培养采用"四阶协同"模式:
- 课创协同:必修课设置30%实践学时,《物联网设备制作》等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 训创协同:依托物联网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开展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网关设计等专项训练;
- 赛创协同: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近三年获奖覆盖率超60%;
- 研创协同:本科生可加入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参与智慧农业、智能医疗等横向课题研发。
四、就业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呈现"双高"特征:
- 就业质量:年终就业率持续保持95%以上,主要就职于海康威视、华为等头部企业,岗位涵盖物联网系统架构师(32%)、嵌入式开发工程师(28%)、智能硬件产品经理(20%);
- 升学方向:推免生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考研专业匹配度达83%,部分学生跨考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兴领域。
五、专业发展前景
在万物互联技术变革背景下,专业着力打造三大特色方向:
- 智能感知:聚焦5G+边缘计算在工业物联网中的应用;
- 数据安全:依托工业智能数据安全实验室,研发区块链+物联网安全协议;
- 行业融合:深化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领域的产教融合,近三年校企合作项目经费超800万元。
该专业通过"理论教学-实践创新-产业对接"的三维培养体系,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学生在掌握物联网体系架构、智能终端开发等核心技能的同时,还可获得华为认证工程师、阿里云ACA认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统一。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