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有何特色与优势?
成都理工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校地学学科优势,形成了理工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特色。该专业前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3年拆分调整),现为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聚焦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培养兼具地理学理论与规划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以“多规合一”理念为核心,注重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
学科交叉与课程体系:理论实践并重
专业课程设置涵盖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地理学基础学科,同时强化规划实务能力培养,开设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城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城市设计、经济地理学课程),并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项目)提升实践能力。这种“理论+技术+应用”的课程结构,使学生既能掌握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又能熟练运用规划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资源整合优势突出
专业依托地理与规划学院,汇聚了包括吴柏清(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方向)、何杰(城乡规划与灾害景观修复方向)、赵银兵(区域生态与国土空间规划方向)等在内的跨学科师资团队。教师团队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与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及其东缘人文地理研究中心等平台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前沿课题的机会。例如,石亚灵等教师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中指导学生屡获佳绩,凸显科研反哺教学的特色。
实践创新与职业发展:多元路径贯通
该专业通过“四位一体”教学体系(教材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强化创新能力。学生可参与乡村振兴创意设计、人居环境规划等真实项目,并借助智慧旅游与多维数字规划设计实验平台进行模拟训练。就业方向覆盖政府部门(规划、国土、环保)、设计院所(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亦可攻读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土地管理等方向研究生。近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毕业生在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
培养模式与升学就业:双通道支持体系
专业实行“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培养,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遥感博士点,为学术深造提供通道。同时,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如峨眉山地学基地),通过实习推荐、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就业。数据显示,学生考研升学率与高质量就业率位居省内同类专业前列,部分毕业生进入自然资源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核心机构。此外,专业对色盲、色弱考生有限制,招生时要求物理+化学/地理选科组合,体现其理工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