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专业自1993年创立以来,依托学校经管学科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法商融合特色的学科体系。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自治区品牌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法治人才为目标,构建了覆盖法学理论、实务技能与跨学科交叉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形成了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深度融合的独特路径。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设置以《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突出经济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三大核心方向。主干课程涵盖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法学基础学科,并开设数字法学、财税法、环境资源法等前沿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设置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教育、法律文书写作等实训课程,其中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获评自治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这种"理论+实务"的课程架构,使学生在掌握法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具备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构成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现有39名专职教师中,教授占比18%、副教授占比33%,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41%。学科带头人张术麟教授作为自治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在知识产权法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包桂荣教授领衔的经济法学团队则深度参与地方立法咨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队伍中74%具有律师或仲裁员资格,这种"双师型"结构有效保障了教学与法律实务的无缝对接。青年教师郝海燕等在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学科研究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凸显专业特色。作为自治区首个建立模拟法庭的院校(1996年),现已形成"三庭一中心"的实践平台:
- 刑事/民事/行政模拟法庭系统
- 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
- 疑难法律实务咨询研究中心
- 9家法院共建实习基地通过法律文书竞赛、模拟法庭展演、司法社工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持续提升,近三年升研率保持全校前列。特别是与自治区高院、中院建立的协同育人机制,使毕业生在司法实务操作能力方面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学术研究方面,法学院聚焦生态文明法治、边疆发展法治、民族法制三大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科研体系。拥有财税法硕士点和经济法校级重点学科,教师团队承担16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商业标记权的法律保护》等专著中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法学理论。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与经济法研究中心的建立,更强化了学科交叉研究的组织保障。近五年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8项,彰显了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学术担当。
就业质量印证培养成效。数据显示,2021-2022年就业率稳定在84.6%-84.7%,其中:
- 约50%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 35%通过司法考试进入公检法系统
- 15%任职企业法务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用人单位普遍评价学生具有"专业素养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质,这种培养效果得益于"法学+经管"的复合知识结构和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随着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推进,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成为自治区法学教育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