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范学院作为晋北地区重要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在文化遗产领域展现出显著活力。依托地理优势与学术资源,该校通过专业建设、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多维度路径,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教育与实践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其工作不仅涵盖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更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同时以学术研究为支撑,构建起校地协同的创新生态。
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方面,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通过跨校合作与课程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该校与长治学院等高校开展专业建设调研,重点优化文化遗产教研室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立文物保护修复实训室、文物检测分析室等实践基地,配备专业设备如X射线荧光光谱仪。课程设计中强调“历史学+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例如在绛州澄泥砚研究中融入化学分析技艺。培养方案中设置田野调查与非遗技艺体验模块,学生需完成至少200课时的实地考察,覆盖五台山古建测绘、代县面塑工艺记录等项目。
科研平台搭建成为该校文化遗产工作的核心驱动力。2023年获批的“五台山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整合了忻州市考古研究所、云冈研究院等机构资源,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古建筑彩塑修复技术、壁画数字化保护、佛教音乐传承。基地已启动洪福寺宋代彩塑的三维建模与颜料成分分析,并联合曲阜师范大学开发AR导览系统。依托该平台,学校主持的《五台山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等项目获得省级重点课题立项,相关成果应用于忻州古城景区导览系统升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领域,学院构建了“学术研究—课程开发—社区传播”的立体模式。教师团队发表《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论文,系统梳理北路梆子、代县面塑等34项省级非遗项目的存续现状。教学中引入非遗传承人工作坊,聘请定襄面塑艺人、五台山佛乐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学生社团策划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年均举办12场展演,覆盖剪纸、挠阁等技艺。2024年推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展览,通过现代设计重构传统纹样,吸引超3万人次参观。
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学院与忻州市文旅局联合开展“跟着悟空游山西”文旅推介,将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南禅寺、佛光寺等纳入研学路线设计,开发6条主题线路。在长城保护领域,赵新平教授团队参与宋辽长城学术研究,考证折家将与边防军寨的关联性,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老牛湾景区文化标识系统改造。此外,学院联合地方文旅部门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2025年春节期间组织164313人次参与非遗体验,其中40%为省外游客。
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数字化技术应用,学院探索出文化遗产活化新路径。在五台山佛乐保护中,采用声纹采集技术记录传统曲牌120首,建立山西首个佛教音乐数据库。针对古建筑彩塑,开发微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温湿度变化对泥胎的影响。2024年启动的洪福寺活化项目,通过VR技术还原宋代彩塑制作工艺,游客可通过互动设备体验“制泥—塑形—上色”全流程。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公众参与度,更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