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处理不良品废弃涉及成本核算与税务处理两大核心环节,需根据报废原因、产品形态和会计准则选择对应方法。当前主流的处理方式可分为正常生产报废、非正常损失报废和退货再处理三类情形,其会计分录呈现显著差异且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结构。
对于正常生产环节的报废品,若属于可修复范围,需通过废品损失科目归集成本。具体操作流程为:
- 借:废品损失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制造费用(修复费用) - 回收残值时
借:原材料(残料价值)
贷:废品损失 - 结转净损失时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贷:废品损失
此方法将报废成本分摊至合格品。若采用不单独核算废品成本的处理方式(占企业应用的50%以上),则直接将报废品材料成本计入合格品,出售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业务收入。
当发生非正常损失报废时,需区分资产类型处理。固定资产报废需通过清理科目:
- 转出资产净值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 处置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 差额转入营业外支出或其他业务收入。对于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的非正常报废,则需借:营业外支出;贷:库存商品,同时计提进项税额转出。
涉及退货报废品的处理需追溯销售环节:
- 未确认收入的退货
借:库存商品
贷:发出商品
已开票的需红冲销项税 - 已确认收入的退货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同时冲回成本借:库存商品;贷:主营业务成本。退货品经质检判定报废后,需按前述报废流程处理。
实务中需特别注意核算方法对毛利率的影响。采用市场售价倒挤成本法(占比40%)时,借:存货-不合格品(市场价);贷:生产成本,可使其他业务毛利率归零。而原材料折算率法(不足10%)需技术部门参与确定折算比例,存在主观判断风险。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应建立废品台账实施存货监盘,防范内控漏洞。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