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已成为河南省汉语推广的重要基地和校级特色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超661人。该专业以“中文+”为主体,融合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构建了“一体两翼”发展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截至2025年,已向26个国家派遣160余人次志愿者教师,并在云端教学中覆盖全球9国1600余名学习者。其特色化培养路径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多维融合的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汉英双语教学为核心,强调“语言+文化+技能”三位一体培养。课程设置上,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理论课程夯实基础,英语听力、翻译等技能课程强化应用能力,同时融入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跨文化课程,形成“语言基础—教学法—文化传播”的递进式知识链。依托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市级华文教育基地,学生可参与海外孔子学院实践,或通过“云上国际中文教育”项目为9国学习者设计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二、创新驱动的实践路径
专业构建了独特的“四阶四维”实践体系:
- 校内研习:通过“小组备课—组内磨课—大组试课—反思改进”流程打磨教学能力;
- 云端授课:为海外学员开发55门线上课程,如《中文古诗鉴赏》《中国民乐》等;
- 海外派遣:选拔优秀生赴美国、泰国等国的孔子学院任教,累计完成2100学时教学;
- 赛事赋能:组织学生参与“鹰侨杯”教学成果展,41名志愿者获省级奖项并纳入人才库。这种“从课堂到云端,从本土到国际”的进阶式实践,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掌握课程设计、跨文化沟通等核心能力。
三、文化赋能的教学特色
专业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构建文化符号教学法。例如:
- 将河南陶瓷文化、伏牛山文化融入语言课程,通过《中国画》《龙狮文化》等特色课程展示立体中国形象;
- 开发“动态+静态”文化教学资源包,包含书法演示视频、民乐赏析案例库等;
- 在海外教学中推行“文化主题模块”,如面向青少年开设《十二生肖故事》,为成人设计《商务汉语中的礼仪文化》。这种“以语言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的教学策略,使文化传播从知识输出升华为价值共鸣。
四、数据支撑的培养成效
近三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双高”特征: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通过率居河南省前列,2023年“互联网+”大赛指导项目获校级一等奖;就业多元化覆盖海外华校、双语学校、文化机构等领域,部分毕业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深造。2024年第二届“鹰侨杯”成果展中,学生设计的AI辅助教学方案获郭熙等专家认可,印证了“技术+教育”融合的前瞻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