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现更名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将人工智能作为其王牌专业之一,通过融合前沿技术与跨学科理念,构建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校自2005年创立以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结合香港浸会大学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形成了以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算法和媒体传播为核心的交叉学科架构。2024年数据显示,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在辽宁物理组的录取分数线达575分(超本科线207分),浙江最低分613分(超一段线121分),成为全国多省考生竞争的热门方向。
课程体系:交叉学科与前沿实践
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强调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与媒体传播实践的结合。核心模块包括:
- 数据科学基础编程:涵盖Python、数据库管理等工具应用
- 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聚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推荐系统
- 媒体叙事与传播:整合计算新闻、数字产品设计等场景化训练通过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工作坊,学生需在真实项目中完成从算法开发到用户行为分析的完整闭环。例如,在“元宇宙产品设计”课题中,团队需运用文本挖掘技术优化互动媒体用户体验,同时结合传播学理论评估社会影响。
培养模式:博雅教育与产学研协同
该校秉承博雅教育理念,将人工智能专业置于“技术+人文”的双重框架下。课程设置中保留新闻社会学、英语新闻写作等通识模块,培养学生在算法开发中兼顾伦理考量与社会责任。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在智慧城市、文化保护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近三年数据显示,超过8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全球前百强高校深造,其中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专修硕士项目毕业生主要任职于科技企业的产品经理、数据科学家岗位。
师资与资源:国际化视野与在地化应用
教学团队由具备人工智能算法、人机交互、大数据新闻等多领域背景的学者组成,70%以上教师拥有海外顶尖院校博士学位。学校定期举办前沿讲座系列,邀请如腾讯AI Lab专家解析推荐系统商业应用,字节跳动产品总监分享用户增长模型。在地化实践中,珠海校区毗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学生可参与跨境数据流动、智慧医疗等大湾区特色项目,例如通过穿戴设备数据分析优化老年健康管理方案。
就业前景:技术赋能多元领域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技术+行业”的复合竞争力:
- 数字媒体领域:主导影视推荐算法开发、社交媒体内容优化
- 公共服务领域:参与政府智慧政务系统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 大健康产业:开发运动健康类APP的用户行为预测模型2025年新增的运动健康与传播硕士项目,进一步打通人工智能与健康管理的职业通道。数据显示,近三年入职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毕业生起薪达18-25万元/年,且60%以上就职岗位涉及跨部门协作。
招生与深造:灵活路径与全球网络
本科阶段实施“分数优先”录取原则,要求英语单科不低于100分,2025年招生覆盖28个省份。硕士项目提供中文授课的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专修方向,学费12万港币/年,接受英语六级430分申请。深造方面,学生可通过学期交换进入香港浸会大学修读计算传播学课程,或申请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的双学位项目,构建全球化技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