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扎根边疆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历史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形成独特体系。自1993年招生、2002年开启本科教育、2019年获批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点,该专业构建起“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成为新疆北疆地区历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北疆历史教师的摇篮”。依托边疆地域特色与多学科交叉优势,其教学、科研与实践体系展现出鲜明的专业辨识度。
在培养模式上,历史学专业创新性地建立“三位一体”协同机制,联动专业教师、中等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侧重理论教学与学术指导,校外导师来自中学或文博单位,强化实践能力训练。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包含史料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优化、毕业论文提升四大模块,贯穿四年培养周期,确保学生兼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师范生综合技能。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边疆史研究特色与师范教育属性。主干课程涵盖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等基础模块,同时开设新疆地方史、清代新疆文献研究等特色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占比显著,包括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等实践性内容,辅以新疆旅游文化等跨学科选修课,实现历史文化与旅游学科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代史与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获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成为专业教学质量标杆。
师资队伍与科研实力构成专业发展的双引擎。现有23名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博比达96%,形成以李建平、任冰心等学者为核心的教研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含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聚焦近代西北边疆治理、清代新疆史等方向,产出《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史百年回顾》等标志性成果。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课堂融入最新学术动态,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实践教学网络覆盖教育实习与文博实训双路径。专业与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等15家文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文物整理、展览策划等实训。教育实习依托90%以上就业率的成熟渠道,与北疆多所中学建立稳定合作。研究生培养更与可克达拉市高级中学、那拉提景区管委会共建自治区产学研示范基地,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这种多元实践平台使学生既能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又可从事文博、档案等跨界工作。
就业前景呈现“师范为主体、多领域渗透”格局。毕业生主要进入中学担任历史教师或教研员,部分通过公考进入教育行政部门。随着“文化润疆”战略推进,文博系统人才需求激增,专业新增的文物与博物馆学方向为学生开辟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职业通道。数据显示,该专业为新疆尤其是北疆输送了60%中小学历史教师,印证其区域教育支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