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导航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新工科建设点,以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构建了覆盖导航技术全产业链的育人体系。该专业立足北斗系统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测绘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大主干学科,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特色培养模式。数据显示,专业教学实验平台设备总值达1360万元,与海格通信等十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
专业核心架构体现在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的协同创新。核心课程包括卫星导航原理、GNSS接收机与高精度定位、惯性导航原理及应用等三大支柱模块,配套的多系统融合实验平台和惯性导航实验平台支撑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实践教学采用"三层次递进"模式: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和硬件描述语言实验夯实专业基础
- 工程能力培养:依托导航定位信息处理设计等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
- 创新实践提升:在中国-东盟北斗/GNSS中心开展国际联合研发
师资团队与科研平台构成专业发展的双引擎。由孙希延教授领衔的19人教学团队中,正高职称占比36.8%,博士比例达36.8%,近五年斩获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学科平台构建"四维立体"支撑体系:
- 国家级: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广西精密导航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国际合作:时空信息与智能位置服务联合实验室
- 产业协同:与54所等军工单位共建研发基地
在人才培养特色方面,专业构建"三维能力矩阵":
- 技术创新维度:重点突破北斗芯片算法、高精度定位等"卡脖子"技术
- 产业对接维度:设置智能形变监测系统、无人机管控系统等典型项目案例
- 国际视野维度:通过柬埔寨、老挝等国的联合实验室培养跨文化工程能力毕业生五年后达成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比例超过85%,在北斗智慧城市、精准农业等新兴领域就业优势显著。
该专业通过"政产学研用"五螺旋联动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典型案例包括:
- 与澜湄航空共建的航空导航联合实验室
- 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北斗三代信号模拟器研发
- 开发应用于西江航运的多模卫星差分定位系统这种将工程伦理教育与真实项目研发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综合考虑社会、法律、环境等多元因素。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