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长春理工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承载着六十余年的学科积淀。该专业起源于1958年建校时的技术物理专业,历经红外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学科方向的演变,于2013年定名为现称。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专业以"宽口径、精专业、强实践"为培养导向,形成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专用集成电路与片上系统两大特色方向。这种历史传承与学科交叉的布局,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构建了以微纳电子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微纳加工与制造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群。教学过程中注重理工交融与产教融合,通过8个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和15个校企合作基地,将光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深度结合。例如,学生可参与集成电路芯片从设计、工艺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实践,培养半导体器件开发与集成电路系统集成的双重能力。这种"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使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励超100人次。
专业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 学科支撑体系: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 人才培养特色:采用"校企协同"模式,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教学-科研-产业的闭环衔接
- 行业适配性:聚焦国家集成电路与光电子产业战略需求,毕业生可在半导体器件设计、光电子芯片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领域就业
就业前景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双高"特征:
- 深造率高:可攻读电子信息类硕士/博士,覆盖微电子学、集成电路工程等方向
- 就业质量优:主要进入中科院系统、华为等科技企业,从事芯片设计工程师、半导体工艺工程师等技术岗位,部分毕业生进入国防科技领域参与夜视器件研发
- 行业契合度:据2025年校友会排名,专业位列全国四星级专业第25位,区域影响力显著
通过国防特色学科与吉林省一流学科的双重建设,该专业形成了独特的光电融合培养路径。这种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交叉渗透的教学体系,使其在红外夜视器件、光电子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保持技术优势,成为支撑国家"芯"战略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对于有志于投身半导体产业的考生而言,该专业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成长通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