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英语专业自2001年设立以来,始终围绕民航行业需求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英语+民航”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为核心,课程设置既涵盖语言文学基础,又融入民航实务知识,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高位。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力量、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分析,解读其如何实现专业内涵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契合。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理念,构建了语言能力与行业知识双轨并行的教学框架。基础课程包括综合英语、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强化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专业方向课程则开设民航涉外英语、飞行翻译英语、客舱服务管理等模块,部分课程直接对接飞行、空管等校内优势学科。学生还可选修交通运输专业的第二学士学位课程,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这种“英语+”模式使毕业生既能满足通用语言服务需求,又能快速适应民航岗位的特殊要求。
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体现了民航特色。学院建有同声传译实验室、ICAO英语数字实训室等设施,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口译、飞行术语训练。通过“词达人杯”英语词汇竞赛、民航翻译研究所项目、航空公司实习等渠道,学生可参与民航英语国家标准制定、考评系统开发等实践。例如,2025年举办的第五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大赛,将课程思政词汇与四六级词汇结合,检验学生专业词汇应用能力。此外,虚拟教研室定期组织飞行教师与外语教师联合教研,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0%,5人具有博士学位,20余人拥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团队在民航英语研究、翻译理论等领域成果显著,出版多部行业教材,承担飞行人员ICAO英语测评等任务。例如,李明良副教授作为民航英语测评专家,参与开发的飞行英语教学评估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全英语飞行资质评审。这种“双师型”教师结构,使课堂教学既能传授语言学理论,又能解析签派指令、飞行手册等实务内容。
从就业方向看,毕业生呈现出显著的行业集中度。近三年数据显示,75%以上学生在航空公司、空管局、机场集团就业,从事飞行翻译、运控情报、客舱服务等岗位,部分进入外交部、国际组织工作。典型就业案例包括就职航空公司担任签派员的2019届毕业生,以及考入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翻译专业的2022届学生。这种高匹配度得益于培养方案中设置的民航专业课程群,以及与中国民航局、四川航空等单位的校企合作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门槛有明确要求。高考英语单科需达110分以上,且入学后需参加口语测试。这种筛选机制保障了生源质量,使专业能够实施“精英教育”。六级通过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2024级翻译专业研究生周钰更以696分(满分710)的六级成绩刷新纪录,印证了教学成效。对于学术深造者,学院提供翻译硕士(MTI)学位点,形成本科-硕士贯通的培养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