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作为甘肃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牵头单位,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近年来,学校通过“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创新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等举措,形成了具有西北特色的“大思政”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强调实践广度,通过多维度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的系统构建
西北师范大学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为主线,打造全链条育人格局。在课程层面,分四批立项建设249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覆盖历史学、化学工程等15个示范专业和25个教学团队,将敦煌文化、科学家精神等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学科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6个硕士学位点,构建起从基础教育到学术研究的完整路径。这种分层递进的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大先生”教师队伍的立体化培养
学校实施“培根铸魂”计划,通过教学竞赛、理论宣讲、联学共建等方式锻造思政“金师”。典型如马乔恩博士,从青年教师成长为“云亭教授”,其主讲的在线思政课单次获赞超15.2万人次;韩璐、刘姌等教师在国家级教学竞赛中屡获殊荣,形成示范效应。目前,学校拥有近120名思政课教师,其中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等占比超过30%。教师团队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和“师德师风监测中心”,持续提升教学创新与理论阐释能力。
三、“金课堂”建设的多维突破
在教学方法上,西北师大打破传统灌输模式,建立“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双轨机制:
- 课堂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剧创作等形式,如秦丙坤教授将敦煌文献与中国梦结合,王太军通过物理实验传递科学精神;
- 实践拓展:每年组织百余支团队、两千余名师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 数字赋能:构建融媒体矩阵,开发“致敬英雄大讲堂”等线上品牌,实现理论宣讲校内外全覆盖。这种立体化教学使课程从“低头课”转型为“金课堂”。
四、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协同实践
作为甘肃省牵头单位,西北师大通过“理论宣讲+实践研学”推动跨学段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中小学开展“青言青语”微宣讲;联合共建单位开发“共访红色旧址”“共促乡村振兴”等主题课程群,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的实践网络。2023年承办的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成果展,通过舞台剧、访谈等形式,实现理论入脑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效果。这种协同机制打破学段壁垒,使思政教育形成连贯体系。
五、育人成效与社会辐射
近五年,学校涌现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涛、高敏等优秀学子,其研究成果获甘肃省思政论文一等奖等多项荣誉;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7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成果被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通过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和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等平台,学校将育人经验辐射至西北地区,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库支持。这种“育人与服务并重”的模式,彰显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