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师范学院作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首批支持高校,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科资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校企合作为显著特色,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方向,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课程设置到实践平台,从师资力量到就业支持,专业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应用型导向和区域服务定位,为学生在软件开发、系统运维、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属于专科层次,学制为三年,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系统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等核心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覆盖基础编程语言(如C语言、Java)、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开发、操作系统原理等核心课程,同时注重Web开发(如ASP、Java Web)、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程序设计)等实践性技术模块。通过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训模式,学生能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例如《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真实案例,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二、校企合作与专业方向
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拓展职业化培养路径,合作企业包括大连东软有限公司等知名科技企业,形成以下特色方向:
- 移动互联方向:侧重Android开发、Web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涵盖Java SE、Java Web、综合项目实训;
- 物联网应用方向:结合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等课程,培养智能硬件与系统集成能力;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依托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开展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教学。
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就业推荐,学生毕业后可优先进入合作企业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部分优秀学生通过专升本或技能竞赛获得升学机会。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60名专任教师,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近50%,博士(含在读)16人,具有企业挂职经历的教师超过20人。近年来,教师团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
- 主持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6项;
- 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 拥有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0余项,科研反哺教学,将行业最新技术融入课堂。
四、实践平台与学科竞赛
学院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配备11个实验室(总面积1162平方米)和实验教学中心,支持以下实践环节:
- 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与蓝桥杯全国软件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赛事,近年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级奖项100余项;
- 项目开发:学生团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发《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基于STM32的独轮车平衡系统》等实际应用系统;
- 实习实训:与IT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提供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等岗位实习机会,提升就业竞争力。
五、就业前景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就业方向涵盖IT企业技术岗(如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测试员)、企事业单位信息化部门(如网络管理员、数据分析师)以及教育机构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院统计,专业整体就业率超过95%,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深造。随着山东省“数字赋能”战略的推进,智能金融、智慧教育等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毕业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