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大连大学研究生院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形成涵盖10大学科门类、具有鲜明培养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其前身可追溯至2003年成立的研究生部,2011年正式升格为研究生学院,现设有招生办公室、培养与学位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三大职能部门,构建起覆盖招生录取、培养管理到学位授予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在2023年成为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实施高校的背景下,该院依托17个一级学术硕士学位点和9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一、组织架构与历史沿革
研究生院下设的三大核心部门分工明确:招生办公室统筹年度招生计划制定、考试大纲编制及录取工作,年均组织超过120%差额复试保障生源质量;培养与学位办公室主责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及论文质量监控,特别在临床医学等专业实施"双导师"培养机制;综合办公室则整合学籍管理、奖助体系及信息化建设,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全流程服务。这种"三足鼎立"的管理模式,有效支撑起年培养1600余名在校研究生的庞大体系。
二、创新培养体系解析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院实施"两阶段三融合"培养模式:
- 课程学习阶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中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学分互认
- 实践创新阶段推行"学术+临床"双轨制,临床医学专业要求学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专利发明、学科竞赛等创新成果纳入考核指标
特别在质量把控环节,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近三年毕业生在SCI、E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63篇,核心期刊占比达61.4%。艺术类专业更开创作品展评新形式,2024年首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展即展出95件涵盖科技论文、专利发明到艺术创作的跨学科成果。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
学科布局凸显"医工融合"优势,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跻身软科中国最好学科50强。在2025年招生中,形成三大特色板块:
- 医学领域:口腔医学依托两个国家级住培基地,配备东北一流临床前试验室
- 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推行"项目制"培养,近五年获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0余项
- 人文社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建立辽宁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承担"金桅杆奖"评选等学术活动
特别设立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聚焦非洲中文师资培养,毕业生海外就业率达37%。该专业构建起"理论教师+实践导师"协同机制,开发出《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特色课程模块。
四、质量保障与文化浸润
研究生院确立"弘扬诚信美德,崇尚求是精神"的核心文化理念,通过学术规范教育、科研诚信承诺等制度筑牢学术道德防线。在资源保障方面,建有省级重点智库"辽宁公共文化研究基地",配备价值过亿元的先进实验设备。师资队伍中集聚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省教学名师4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导师梯队。这种文化软实力与硬件支撑的深度融合,使研究生科研项目参与度提升至83%,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2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