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2008年创办以来,始终立足福建省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涵盖通信技术全产业链的知识体系,通过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验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近年的发展中,其就业率和升学率持续攀升,2023届本科就业率达99.69%,成为区域通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本专业聚焦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设置"无线通信""网络传输交换""通信设备开发"三大培养方向,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教学架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
- 硬件基础模块: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核心课程
- 系统开发模块:覆盖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
- 实践创新模块:通过华为、联想等企业共建的大数据实验室和云计算实验室,开展真实项目实训。这种"学用贯通"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5G融合应用、云计算技术等新兴领域的技术需求。
二、师资团队与科研平台
专业组建了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师资团队,包括:
- 达新宇教授(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 冯新喜教授(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深耕智能信息融合领域)
- 马秀荣教授(持有41项发明专利,国家863项目负责人)
依托福建省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团队在卫星通信、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6项,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金奖,实现与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同台竞技的突破。
三、实践教学与就业通道
实践教学采用"三级进阶"模式:
- 基础实验层:在通信原理实验室完成信号处理等基础训练
- 项目实战层:通过TD-LTE移动通信实验室开展4G/5G系统仿真
- 产业对接层:进入中国电信等企业完成6个月岗位实习
这种培养机制带来显著成效:
- 考研升学方向覆盖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省重点高校
- 就业单位包括三大通信运营商、华为生态链企业
- 岗位涉及通信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等高新技术职位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位列福建省应用型本科前茅,近五年持续入选本科绿牌专业。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