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国家新兴战略需求和河南省产业发展布局,通过整合学科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结合智能科学、数据科学等交叉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下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及就业发展等维度展开分析。
学科资源与平台建设
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一级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一级学科等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依托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智能感知与决策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提供强力支撑。2022年,“人工智能与智慧粮食”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培育项目,聚焦粮食产业链智能化需求,形成了学科交叉特色。此外,学院与科大讯飞共建的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被列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协同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并重,核心课程包括:
-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构建智能算法基础;
- 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强化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
- 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培养工程化实践能力。教学实施中采用“3+1”培养模式,前三年完成基础课程与项目实训,第四年进入企业实习。例如,与郑州联通合作开发的“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已应用于教学实践,学生可参与粮食行业垂直大模型的开发与优化。同时,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全程,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生态。
科研创新与产业融合
在科研方向布局上,学院聚焦智能图像处理、粮食信号处理、多模态信息融合等特色领域,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例如,与河南省地理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地理大模型”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动态监测与智能分类,推动科研成果向行业应用转化。此外,学院依托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成为河南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
就业前景与人才培养成效
毕业生就业方向覆盖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及智能制造领域,代表性企业包括字节跳动、招银网络科技等,部分学生进入粮食产后安全等垂直领域从事智能化技术研发。2025年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点将进一步拓宽深造路径,培养方向涵盖高级机器学习、智慧粮食等六大领域。学院定期举办就业经验分享会,邀请校友传授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实战经验,近三年本科一批次招生比例持续提升,专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数字化转型与未来布局
学校以《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为纲领,构建“AI+智慧教学”管理体系,通过数字人、智能助手等技术优化教学流程。例如,课堂生态体系平台可实时监测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教师可通过教学数据驾驶舱分析教学效果,实现精准改进。未来,学院计划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拓展粮食智能仓储、农业遥感等应用场景,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与粮食科技融合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