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该校传统优势学科。该专业自1985年以物理地理主辅修形式起步,2012年升格为本科,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依托承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该专业构建了“师范底色+实践特色”的培养体系,聚焦中学地理教师培养与地理学科应用研究,形成以地理信息技术、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学科特色。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该专业围绕地理科学核心素养,建立了“三板、三展、三赛”人才培养模式。
- 三板指板书、板图、板画,强化师范生基础教学技能
- 三展包含教师教育、野外实习、实训实践三大专题成果展示
- 三赛覆盖校级至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构建分层培养机制
课程设置既遵循教育部大纲,又增设遥感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保护与评价等特色课程,实践学分占比超过30%。
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 课程实验:开设地质学、气象学等12门实验课
- 野外实习:秦皇岛地质地貌、雾灵山土壤植被等4大综合实习基地
- 教育见习:与承德一中等10所中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
- 顶岗实习:实施高校-政府-中学(U-G-S)协同育人
- 毕业论文:结合承德丹霞地貌等区域特色选题
配备450㎡实验室集群,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配备ArcGIS等专业软件)、遥感数据处理中心等。
师资与科研支撑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占比20%,硕士以上学历达100%。科研方向聚焦土壤生态修复、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补偿机制,近五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建有承德旅游区土地生态研究室等科研平台,与塞罕坝林场等生态保护区开展合作研究。
就业与发展路径
近三年毕业生呈现以下特点:
- 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达40%
- 70%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从事教育工作,20%考取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
- 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超80%,教学技能大赛省级以上获奖20余项
职业发展通道包括中学骨干教师、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生态环境评价师等方向,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承德地区地理学科带头人。
该专业通过OBE教育理念持续改进培养方案,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对于意向报考学生,需注意选考科目要求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组合,建议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基本功训练。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