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立足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构建了以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应用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将机械设计、电气控制与编程技术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下从课程体系、实践能力、职业发展等维度展开分析。
课程体系:理论实践双轮驱动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工业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应用展开,核心理论课程包括:
- 电工电子技术与工程制图,夯实电气与机械基础;
- C语言程序设计与PLC应用技术,构建自动化编程能力;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与离线编程技术,掌握多场景操作技能;
- 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强化系统集成思维。
同时融入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器原理等交叉学科知识,形成覆盖机械设计—电气控制—智能编程的完整知识链。
实践能力:校企协同强化技能
专业通过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 基础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钳工、车工、电气焊等金工实训,以及电力拖动、电子线路设计等基础实验;
- 专项技术演练:利用工业机器人多功能教学平台开展示教编程、工作站系统集成等仿真训练;
- 企业实战培养:与歌尔股份、潍柴动力等企业合作,参与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故障诊断等真实项目。
特别配置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课程,重点培养设备保养、机械故障排除等核心岗位技能。
职业发展:多元路径对接产业需求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工业机器人制造、系统集成、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三大领域,具体岗位包括:
- 技术应用类:机器人工作站编程调试、伺服系统安装;
- 运维管理类:设备日常维护、生产流程优化;
- 技术服务类:产品售前支持与售后技术指导。
行业数据显示,该领域技术人才缺口超过300万,毕业生起薪普遍高于传统制造业30%以上。学生可考取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维修电工高级证书等职业资格,部分优秀人才通过专升本进入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等本科专业深造。
该专业紧跟中国制造2025战略,通过模块化课程和项目化教学,将行业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为智能制造领域持续输送懂技术、会操作、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