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扎根于生命科学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其前身可追溯至1959年的生物专业专修班,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江西省基础教育领域生物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育人导向,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遗传学和家禽分子育种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构建了涵盖基础教育、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科研、实践创新及就业前景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培养目标:立足师范特色,服务基础教育
该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为核心,注重思想政治素质与教育情怀的双重塑造。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中学生物学教育改革需求,强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育。例如,学生需掌握生物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核心教育理论,并通过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等赛事提升教学水平。2022年,该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志着其培养体系达到国内师范教育质量标准。
二、课程体系: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专业纵深
课程设置采用“基础+模块”结构,覆盖生物科学核心领域与教育学科:
- 主干学科课程: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注重实验技能培养,如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数码显微互动室提供单人操作条件。
- 教育类课程:融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设置高中生物新课程研究模块,强化教学设计与课标解读能力。
- 交叉拓展课程:通过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与信息技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与科研:高水平团队支撑学术创新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5.94%,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94.6%,包括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青年井冈学者等领军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1项,在家禽遗传改良、山下长黑猪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科研反哺教学特征显著,本科生可参与教师课题,在SCI论文发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中积累实践经验。
四、实践与创新:竞赛驱动能力提升
学院构建了“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
- 教学技能竞赛: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累计获一等奖11项,“华文杯”教学设计大赛连续多年斩获佳绩。
- 双创项目孵化:“一线生鸡”助农创业项目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高度评价,成为乡村振兴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典范。
- 野外实践平台:庐山植物园等21个实践基地支撑植物分类、生态调查等野外实习,强化理论应用能力。
五、就业前景:多元化出口保障发展空间
毕业生呈现“三位一体”就业格局:
- 基础教育领域:约60%毕业生进入中学担任生物教师,部分成为江西省最美大学生、省级教学能手。
- 科研与深造:2024届考研录取率超40%,多名学生进入中科院、985高校攻读硕士。
- 跨界发展:在生物医药企业、科技馆等从事科研管理、科普推广,依托国家新型专利成果实现科技转化。
该专业通过“师范底色+科研亮色”的特色路径,持续为区域基础教育与生命科学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对于志在投身生物教育或科研创新的学子而言,这里既是夯实专业基础的沃土,更是实现教育理想与科学探索的起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