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重点建设的工学类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响应国家“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而设立的特色学科。该专业依托学院轨道交通领域的传统优势,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致力于培养具备跨领域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2022年获批设立以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成为学院数智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多层次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同时融入移动软件开发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实践性模块。值得关注的是,课程内容每年动态更新,例如新增了机器视觉应用、AI工具实操等模块,确保学生掌握ChatGPT、Midjourney等最新工具的应用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又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思维。
该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泰迪-西南交大希望学院智能工作室搭建实践平台。工作室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例如曾带领学生用10种以上AI工具完成校园雪景虚拟生成项目,将数据清洗、图像算法等理论转化为可视化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可参与学科竞赛和横向课题,例如在例会上直接对教师提出的数据分析模型提出质疑,这种“挑刺式”研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据工作室负责人胡博介绍,此类实践已覆盖85%以上专业学生,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从就业竞争力来看,专业定位精准对接轨道交通智能化、行业大数据分析等领域需求。毕业生既可从事大数据系统开发、人工智能算法设计等技术岗位,也能胜任交通运营数据治理、工程信息化管理等交叉领域工作。学院与华西希望集团等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现场工程师实习通道,近两年校企联合培养比例达30%。这种“专业+产业”双轮驱动模式,使该专业初次就业率连续两年保持在92%以上。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该专业还创新了教学评估体系。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验讨论-课后项目拓展的全流程管理。心理学教研室开发的数智化评估系统,能精准跟踪学生对Python数据处理、TensorFlow框架等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量化评估与柔性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