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岗位认知实训等特色项目,将课堂延伸至基层社区,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掌握社区事务处理、居民关系协调等实务技能。学院与乌鲁木齐市西山农牧场辖区多个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形成“校社共建”模式,既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又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机制上,该专业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培养路径。首先,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参观与基础设施调研,学生直观了解社区运作流程,例如西山工业园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学员展示了智慧化服务模式和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其次,学生分组参与社区日常事务,如信息登记、文化活动策划,并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完成矛盾调解、资源协调等任务。最后,通过交流座谈会与经验复盘,学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职业素养,例如安康社区的实训活动中,社区主任通过案例分享强化了学生对公共服务伦理的理解。
专业建设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学院联合新和县社工总站等机构,探索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新和模式”,即通过红马甲(留守妇女)、夕阳红(留守老人)、小红星(留守儿童)三大板块构建服务网络。例如,学生参与设计的养老积分制度,鼓励老年人通过社区活动积累积分兑换服务,同时组织留守妇女开展居家养老技能培训,形成“在地化资源激活”策略。这类实践不仅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推动了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地。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与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师西山新区等区域达成“产学城”战略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学生可进入蒙牛乳业、亚心文旅集团等企业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实现“工学交替”。例如,工业园社区联合高校开展的“知行课堂”活动中,学生既为留守儿童提供“六点半课堂”学业辅导,又协助企业完成用工需求调研,形成“服务-就业”双向赋能的闭环。这种模式使专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高度匹配,近三年累计为基层输送1200余名技能人才。
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体现在对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的促进上。学院依托兵地融合政策,组织学生参与跨区域联谊活动,如与乌鲁木齐市两河片区马家庄子村共同策划的元旦文化交流,通过非遗展示、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化民族情感联结。同时,“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成果获国家级认可,彰显了职业教育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独特价值。未来,学院计划进一步完善康养护理专业群,推动新能源电子产业与社区服务的跨界融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立体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