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城市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作为新兴学科,近年来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市场需求,结合全民健身与休闲产业发展趋势,构建了以运动技能为核心、管理能力为支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计到校企合作,从师资建设到实践教学,多维度推动学生成长为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围绕运动指导与产业运营两大主线展开。核心课程包含高尔夫、户外运动、体育舞蹈等实操类项目,同时设置体育市场营销、休闲俱乐部管理等管理课程,形成“技能+管理”的双轨培养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引入知识图谱技术构建课程框架,要求教师梳理课程知识点与能力培养关联,例如通过专业知识图谱实现跨学科能力融合,这与该校推进的项目式教学改革形成呼应。这种模式既强化了专业基础,又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凸显产教融合特色。专业依托高尔夫球会、健身俱乐部等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定向越野、拓展训练等户外教学。例如2023年开展的定向运动综合实践中,140余名学生通过地图导航、路线规划等任务,系统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应急决策能力。实践体系包含三个维度:
- 基础技能实训:如健身指导认证、运动损伤防护
- 产业项目实操:参与体育赛事策划、俱乐部运营
- 科技创新应用:结合虚拟仿真平台开展运动数据分析
师资队伍构建体现双师型特点。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包含国家队健将级运动员与体能训练博士,形成“理论专家+行业精英”的多元结构。这种配置有效支撑了教学中的三个转化:
- 将竞技体育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
- 将行业标准转化为考核指标
在就业导向方面,专业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数据显示毕业生可从事体育营销、赛事策划等岗位,入职薪资达7000-10000元。这与学校整体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战略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招生就业数据,动态淘汰低适配专业,集中资源发展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特色专业。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 35%进入健身休闲俱乐部• 28%服务于体育旅游公司• 20%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 17%自主创办体育服务机构
当前,该专业正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通过跨学科团队建设促进与电子信息、健康管理等专业的交叉融合,探索AI助教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这些创新举措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市场适配度。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培养模式,正在塑造休闲体育教育的区域性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