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新闻传播学科前沿,致力于培养兼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全媒体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视听传播为核心,融合传统广电与智能媒体技术,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师资配置、校企合作等方面展现显著特色。以下从学科定位、培养模式、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学科定位:聚焦视听传播与前沿交叉
该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有声语言与视觉符号的传播规律,结合数字技术发展探索智能融合传播的应用场景。学科方向涵盖视听新闻与传播、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等领域,注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电媒体的社会功能。其课程体系既包含新闻学原理、传播学等理论基础课程,又设置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新媒体实务等前沿模块,形成从内容生产到技术应用的全链路知识结构。
培养模式:构建"四型人才"培育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全媒型、复合型、创新型、专家型视听传播人才,通过三大路径实现能力塑造:
- 理论实践融合:核心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非线性编辑等强调技能训练,同步开设纪录片研究与实践等创作类课程
- 跨学科交叉: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强化数据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
- 价值引领: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新闻法治、传媒经营管理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实践平台:打造全媒体育人生态
专业构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半数教师具有行业经验),依托龙新通讯社等自建媒体平台,形成"课堂-实验室-实践基地"三级培养体系:
- 校内实践:设立电视节目制作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定期举办"粤光杯"影视作品大赛
- 校企协同:与省级主流媒体及新兴网络平台建立7个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制实习
- 竞赛驱动:将中国好创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纳入学分体系,近三年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
职业发展:多维通道助力人才成长
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机构、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采编、策划、运营等工作,具体发展路径呈现三大特征:
- 升学优势:近三年向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输送研究生
- 行业适配:就业单位涵盖央视、字节跳动等头部媒体,部分进入政府宣传部门
- 技能复合:70%以上毕业生掌握短视频制作、数据可视化等新媒体技能
该专业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在智能媒体时代保持竞争力。其"本科学历+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有效衔接行业需求,为区域传媒产业输送了大量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对于有志于视听传播领域的学生而言,这里既是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更是实践创新的孵化平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