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市首批获批市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的专业,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双基地”培育模式和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构建起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围绕水污染治理、大气监测、固废处理等核心领域,采用“20.5+0.5”工学结合模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项目深度绑定。依托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合作单位,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成为环保产业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以环境工程原理和环境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重点打造三大实践模块:
- 污染治理技术:涵盖水体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物监测设备操作、固体废弃物处理工艺流程
- 智慧环保应用:引入智慧水务系统仿真、碳减排资源化案例分析等前沿课程
- 工程管理能力:通过环境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实训,培养环保设施运维与现场协调能力
实训条件建设体现专业特色优势,校内建成包含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室、污水处理仿真系统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配备3000余件高精设备。校外与20余家环保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形成“监测-治理-修复”全流程实训链。特别是与大足区政府共建的生态环境保护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实现政校数据共享与项目共研,学生可直接参与区域环境质量评估等真实任务。
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西南兵工重庆环保研究所等机构开展订单式合作,将企业工程师纳入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75%,包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如熊文强教授主导的清洁生产研究、张卫东教授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均转化为教学案例。这种“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师资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迭代同步。
在就业与升学方面,该专业近五年专升本上线率稳居全校第一,每年约10%-20%毕业生进入重庆理工大学等本科院校深造。就业方向覆盖环境监测机构、第三方检测公司、市政水务系统等领域,98%就业率得益于环保产业的万亿级市场红利。学生可考取水环境监测工程师、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资质,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职业发展空间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