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聚焦于培养适应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融合趋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覆盖从编程基础到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全链条知识,并与腾讯云等头部企业共建实验室,提供丰富的实训项目和企业实习机会。其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职业标准,确保学生掌握符合行业需求的核心技能,毕业生可从事AI开发、测试、运维等多元化岗位,就业竞争力显著。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立足新兴产业需求,以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大数据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体系,学生不仅能掌握Python、C语言等编程工具,还能熟练运用分布式计算、OCR识别等实战技术。专业强调“技术+场景”的双重能力培养,例如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设置专项实训,助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课程设计分为四个层级:
-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夯实底层技术能力;
-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应用、人工智能开发实战等核心技能;
- 拓展课程:涵盖智能产品营销、嵌入式系统等跨界内容,提升职业适应性;
- 实践环节:依托与腾讯共建的3个专业实验室,开展数据集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五大类实训项目。
此外,学生还可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增强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与就业前景
专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精准输出。例如,与腾讯云计算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大三学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与AI分布式部署、模型训练等真实项目。就业方向覆盖AI数据标注专员、算法开发工程师、智能产品实施工程师等10余类岗位,合作企业包括华为、曙光信息等头部科技公司。数据显示,相关专业近年平均就业率超97%,部分毕业生进入通号通信集团、中国科学院等知名单位。
创新实践与竞赛成果
专业注重以赛促学,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斩获金、铜奖项,并在市级竞赛中累计获奖68项。实践教学中,图像数据标注、OCR识别应用等实训项目直接对接企业需求,例如通过AI测试实战课程培养学生对自动驾驶、智能安防等场景的技术适配能力。教师团队亦深度参与横向科研,近三年完成7项企业技术项目并实现4项专利转化,为教学注入产业前沿经验。
职业发展路径规划
学生职业成长路径清晰:
- 初级岗位:如数据标注、系统运维,侧重技术执行;
- 中级岗位:包括算法优化、产品开发,需掌握TensorFlow等开发框架;
- 高级岗位:如机器学习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专家,要求具备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专业还提供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拓展课程,为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转型预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