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该校首批本科招生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需求,形成了知行合一、综合发展的培养特色。该专业通过师范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文学素养与现代教育能力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9%,对口率达97%。其培养方案紧扣新时代教育趋势,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大湾区发展需求,为区域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一、培养目标聚焦师范性与应用型创新
专业定位强调“定性在师范、定向在中小学、定格在本科”,以培养适应优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为核心。学生需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同时具备班级管理、综合育人等能力,并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环节强化教学技能。培养规格明确要求毕业生践行师德规范,能够运用跨学科素养开展教学研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多元融合的知识框架
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
- 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小学语文教学法等,夯实学科基础;
- 实践创新课程:通过岭南文化考察、教育创意工作坊等项目提升实操能力;
- 特色拓展课程:如当代小说研究、中国新诗研究等,拓宽学术视野。实践环节占比突出,涵盖微格教学实训、勤子学堂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课内+课外”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三、教学资源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专业拥有17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超50%,并引入8名小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教学设施涵盖7间微格教室、11个省级示范性实践基地,以及STEAM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全面满足实训需求。近五年教师承担6项省级教改项目,发表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教研成果丰硕。
四、就业前景呈现区域高认可度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大湾区公办、民办中小学,部分学生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境内外高校深造。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 基础教育领域:95%以上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 文化管理岗位:包括出版社、文化机构等;
- 学术研究方向:通过研究生阶段学习进入科研领域。专业97%的对口就业率和连续多年稳健的招生分数,印证了社会对该专业培养质量的认可。
五、招生与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升级
自2020年起,该专业纳入广东省本科提前批招生,2023年计划招收82人(文理兼收),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培养方案持续对接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压缩理论课程,增加教育技能实训比重,并通过“师说”论坛、求知读书会等特色活动强化综合素质。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成长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