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学科,自2012年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来快速发展,2021年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培养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其课程体系涵盖生物学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同时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明确提出"立足乌兰察布,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强调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基层生物教师。课程设置以生物学和教育学为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12门专业课程,同时融入中学生物教学论等师范类课程,构建起"生物学基础+教育技能"的双重知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程中特别设置实验操作技能模块,通过22个专业实验室和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呈现三大亮点:
- 校企合作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乌兰察布市农科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参与马铃薯育种等实际科研项目
- 竞赛培养机制:学生在"华文杯"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中屡获特等奖,2022年数据显示获奖率居内蒙古前列
- 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确保50%以上毕业论文选题来自生产一线
该专业师资团队具有显著优势,现有专任教师30人中博士占比36.7%,拥有自治区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篇以上,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在就业导向上,毕业生呈现"双高"特点:考研升学率连续多年超过30%,2022年达到全校第一;基层就业率达65%,主要服务于内蒙古及周边省市中学,就业满意度评分4.5分。
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依托乌兰察布"中国薯都"的产业优势,开设生态学、生物技术等特色课程。与市气象局合作的花粉测定项目、与农牧业科学院的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平台。这种"专业+产业"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生物医药、农林牧等领域展现较强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