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依托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科优势,聚焦智能技术前沿,致力于培养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作为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四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了覆盖智能算法开发、行业应用落地的完整教育链条。
从课程体系来看,人工智能专业围绕计算机科学基础构建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含:
- 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原理
- 深度学习框架与实践:TensorFlow、PyTorch等工具的应用训练
- 智能感知技术:涵盖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三大模块
- 智能系统开发:机器人控制、专家系统设计与行业解决方案学生在第四学年通过智能系统综合实训,需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部署运维的完整项目周期,例如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工业质检系统开发或语音交互智能客服平台搭建。
专业建设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拥有31个专业实验室与2200台高性能计算机的实验资源。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室配备NVIDIA DGX系列服务器集群,可支持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校企合作方面,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AI+X”创新工坊,定期开展Kaggle竞赛训练营和华为昇腾开发者认证培训。近三年学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中斩获省级一等奖6项,开发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已落地江夏区3个社区。
培养方案突出“双创能力”塑造,通过三级竞赛体系激发创新潜能:
- 基础层:ACM编程挑战赛夯实代码能力
- 提升层:数学建模竞赛培养算法设计思维
- 实战层: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技术商业化2024届毕业生团队凭借基于联邦学习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项目,在第七届“互联网+”大赛中荣获湖北省银奖,该项目已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达成合作意向。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该专业开设计算机类国际实验班,采用“2+2+1”本硕贯通培养。学生前两年完成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第三年可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学习认知机器人学等前沿课程,毕业设计实行跨国双导师制。2025年新增“AI for Social Good”暑期研修项目,组织学生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
随着DeepSeek人工智能助手接入招生服务体系,报考该专业的学生可通过智能志愿填报系统实时获取近三年录取分数线波动分析,输入高考成绩即可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这种“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孵化的范式转变。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