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全国第二批获批的本科专业,依托工学学士学位和电子信息类学科定位,形成了以智慧旅游为特色的新工科培养体系。该专业隶属人工智能学院,拥有10名核心教师团队,其中博士占比20%、硕士占比80%,并联合23家校企合作单位构建了产学研融合平台。2025年数据显示,学生就业率超过94%,在智能系统开发、算法工程等领域表现突出。这种将人工智能+旅游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既响应了吉林省"一主六双"战略需求,也体现了民办高校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探索。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构建了"基础+前沿+实践"的三维框架:
- 核心课程覆盖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底层技术,强化算法与编程能力
- 特色课程聚焦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旅游大数据分析,突出智慧景区管理应用
- 实践体系通过"五个一工程"要求,每位学生需完成1项大创项目、1篇论文、1件科技作品、1次学科竞赛及1项职业认证,近三年学生累计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超500项。这种"以赛促学"机制有效衔接了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
师资团队的多元构成是专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学科带头人李军博士主导的科研团队,在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领域发表SCI/EI论文15篇,主持完成省级项目5项。特聘教授Xiaowei Xu作为DBSCAN算法创始人,通过客座讲座引入国际前沿视角。校企共建的VR人工智能景区工程训练中心,整合了旅游管理国家一流专业的资源优势,使教师能结合真实项目案例开展教学,例如智慧导游系统开发、景区游客容量预测模型等。
产教融合模式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突破:
- 构建"3+1"订单培养体系,前三年完成基础课程,第四年进入科大讯飞等30余家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 设立AI产业学院平台,联合吉林省人工智能学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近三年承接智慧旅游项目12项
- 创新"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工程师参与深度学习与应用等课程开发,将星火大模型等产业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计算机视觉工程师岗位的起薪达到8000元以上,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面向就业市场,专业形成了"技术+行业"的双通道发展格局。算法工程师、智能系统运维等岗位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旅游行业数字化转型中,毕业生可从事景区VR开发、游客行为分析等工作。2024年数据显示,约15%毕业生进入吉林大学等高校攻读机器学习方向研究生,30%进入长春文旅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这种就业结构既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也凸显了旅游行业应用场景的专业特色。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