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储能技术作为实现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之一,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地。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势而生,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目标,构建了覆盖储能本体研发、系统设计、工程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不仅聚焦电化学储能、电力变换、综合能源系统等前沿领域,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新能源产业输送“高精尖缺”力量。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专业立足“双碳”战略和能源安全需求,明确培养储能装置研发、系统设计、电站运维三大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采用“点-线-面-系统”递进模式:从储能本体特性的基础研究出发,延伸至储能系统电力变换的技术攻关,最终形成储能电站规划与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这种设计使学生既能掌握电池材料、电力电子等微观技术,又能理解电网调度、能源管理等宏观策略,适应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多维度挑战。
产学研联动的培养体系
专业构建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基地+科研平台”的三维支撑:
- 校内实验资源:依托新型储能技术北京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储能材料性能测试、系统仿真等基础研究;
- 企业实践基地:与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北京海博思创科技等头部企业共建5个校外基地,提供电站设计、设备调试等实战场景;
- 科研项目牵引: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学生可参与储能电站安全评估、用户侧储能创新等课题,实现“研中学、学中创”。
跨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
专业通过北京市储能新兴交叉学科平台(2023年获批)整合电气工程、材料科学、控制科学等学科优势,形成三大创新载体:
- 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与国网、国家电投共建):聚焦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
- 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突破电池寿命、安全性等瓶颈;
- 储能产教融合联盟:联合北京能源集团推动技术转化。近三年团队发布储能领域标准30余项,在氢能储能、光储一体化等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
双师型师资与国际化视野
师资团队拥有6名教授/研究员、10名副教授,其中包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国际化:
- 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开设全英文课程;
- 引入储能系统国际标准(如IEC 62933)教学内容;
- 推荐学生赴海外参与储能技术联合研发项目。
面向未来的就业图景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毕业生可在四大领域发挥价值:
- 电力能源:国家电网、华能集团等企业的储能电站设计与运维;
-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开发;
- 智能装备:华为、西门子等企业的储能逆变器研发;
- 科研机构:中科院、清华四川院等单位的储能政策研究与技术攻关。近三年该领域人才缺口年均增长47%,专业首批毕业生进入国网北京电力的比例达33%。
通过学科交叉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国际标准对接,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技术引擎”。在“十四五”收官之际,该专业将持续优化储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极端环境的应用研究,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