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书法学专业自2020年开设以来,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多维度的实践平台和持续优化的师资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教育体系。该专业以艺术学学士学位为培养基准,注重传统技法传承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在四年制本科教育中探索出一条培养书法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其培养模式不仅涵盖书法创作、教育等核心领域,更延伸至文化资源保护、艺术管理等交叉领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发展态势。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技法训练+文化素养+教学实践"的复合型架构。基础阶段以篆书技法为核心切入点,通过96课时的《篆书基础》课程,系统训练学生对金文、秦篆及清代篆书流派的临摹能力。进阶课程如《行草书创作与研究》则强调诗词鉴赏与创作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从文学理解到笔墨表达形成完整闭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创新性地将教学方案设计技能训练纳入课程模块,通过模拟教师角色转换强化学生的教学实操能力,这种"学教双向渗透"模式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基础教育岗位需求。
师资配置凸显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的特色。专业不仅拥有杨德明、刘善军等校内骨干教师,更聘请西南大学曹建教授、四川省书协王书峰博士等专家担任特聘导师。这种"双师型"师资结构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又注入了行业前沿动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团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省级书法篆刻作品展(如2024年四川省第二届高校师生展),推动教学成果向专业赛事转化,近三年师生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超过20人次,形成显著的以展促学效应。
人才培养成效体现于升学与就业双通道的打通。首届毕业生(2024届)中,杨嘉乐、黄露等学生考入西华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升学率达15%。就业方向覆盖中小学书法教育、艺术机构策展、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部分学生进入书画装裱、收藏鉴定等细分行业,印证了专业"服务地方文化需求"的定位。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通过毕业作品展(如2024年首届毕业展)构建产学研衔接平台,展览不仅展示学生临摹《三坟记》《虢季子白盘》等经典的能力,更要求独立完成装裱布展全流程,这种"创作-展示-推广"一体化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面向未来发展,专业正着力强化数字书法教学和跨学科融合。在保留传统碑帖研习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书法资源数字化保护课程模块,探索篆刻三维扫描、书法AR临摹等新技术应用。同时依托乐山"双遗产"地域文化优势,开发书法文旅研学特色项目,这种"传统技艺+现代科技+文旅经济"的三维拓展,标志着专业正从单一技法传授向书法文化生态构建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