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梅州市唯一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嘉应学院新闻学依托百年师范教育底蕴,以“大传播、融媒体、实践型、客家风”为核心理念,构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不仅注重理论素养与技能训练,更通过校媒合作、赛事驱动和在地文化挖掘,形成了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以下将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创新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在培养定位上,该专业明确以“复合型、创新型”为目标,强调政治方向与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根据培养方案,学生需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扎实的新闻采写编评摄技能,同时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融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策划需求。课程设置特别注重网络与新媒体领域,开设融媒体工作室等前沿课程,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技术迭代。这种定位既响应了国家“新文科”建设要求,也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采用“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核心课程包含三大模块:
- 新闻实务模块: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编辑;
- 传播理论模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 技术融合模块:融媒体工作室、融合新闻实验。值得注意的是,客家文化作为特色元素融入教学,例如通过梅州地方文献整理、客家方言研究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在地化传播能力。同时,专业建有高性能非编工作室,配备先进采编设备,支撑学生完成从策划到成品的全流程生产。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四年学习周期。低年级开展基层社会实践,高年级进入16周媒体专业实践,并与梅州电视台合办《精采梅州》栏目,提供真实项目历练。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赛事中屡获佳绩,2024年更斩获大广赛广东赛区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展现出扎实的创意与执行能力。这种“以赛促学”机制有效衔接课堂知识与行业标准,使学生在微电影制作、广告文案策划等领域快速成长。
师资与资源方面,专业依托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一流专业建设基础,组建了以博士、教授为主的教师团队,其中多人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深度参与《梅州文献大典》编纂、客家文化丛书编撰等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客家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实现“研教相长”。此外,学院与深圳卫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建立校友资源网络,为实习就业提供渠道支持。
就业数据印证了培养成效。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除进入梅州电视台、《南方日报》等传统媒体外,更多学生活跃于党政机关宣传部门、企业品牌公关及新媒体运营领域。典型案例如2020届毕业生黄海婷成为深圳卫视记者,2017届校友胡戈参与央视《中国舆论场》摄制,显示专业在全媒体岗位适配度上的优势。这种多元化就业格局得益于专业对“双能四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媒性、融媒性、复合性、客家性)人才标准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