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复合型气象人才?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气候变化问题加剧,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受到全球关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依托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于2024年成立全国首个“人工影响天气学院”,并开设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构建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这一创新举措旨在解决我国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科技支撑薄弱、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服务于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
专业定位与学科交叉特色
气象技术与工程是202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工科专业,隶属于理学门类的大气科学类,兼具理学与工学双重属性。该专业以现代物理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融合传统气象学科,形成气象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气象数据应用与大数据工程等四大核心方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过与中国气象局的战略合作,整合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
专业的课程设计兼顾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核心课程包括气象学原理、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等,同时引入大气遥感、气象仪器与观测技术等实践性课程。学生需掌握气象观测设备研发、气象信息处理、灾害风险评估等技能。为适应学科交叉趋势,课程中还融入人工智能算法和气象大数据分析模块,培养学生运用新兴技术解决复杂气象问题的能力。
培养模式与升学路径
专业采用“三段培养、两次分流”的特色模式:本科阶段前两年完成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兴趣选择人工影响天气或气象探测技术方向。毕业生可衔接气象学硕士(人工影响天气方向)或大气科学博士(人工影响天气理论与技术),形成贯通式培养通道。这种设计既保障了学科深度,又为跨领域创新预留空间,例如在气象装备研发中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知识,或在气候预测模型中应用统计学方法。
就业前景与行业需求
从就业市场看,中国气象局年均招聘需求超过2000人,而全国气象类毕业生仅约2500名本科生、700名硕士生,供需缺口显著。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一是气象局、科研院所,从事天气预报、灾害评估等工作;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气象信息系统开发与大数据服务;三是气象仪器制造企业,负责设备研发与技术支持。此外,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对气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专业就业面涵盖公共服务、科技研发、产业应用多维场景。
学科要求与报考建议
该专业对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要求较高,2025年起报考需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适合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具备较强数理逻辑和分析能力的学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全国仅有的三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另两所为国防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其大气科学学科群拥有3个ESI全球前1%学科和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专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