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的英语专业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路径,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作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语言学科,其课程体系覆盖非英语专业必修课与语言类专业核心课两类定位,既服务于全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又为英语专业学生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种双重定位通过122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即立足创新理念,融合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手段,培养兼具语言技能与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
在通识教育层面,《大学英语》作为全校必修课,依托超星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包含32学时听、说、读、写、译专项训练。课程创新采用跨文化案例教学法与短视频制作项目,将四六级考试辅导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结合,使非专业学生也能掌握跨文化交际素养。而英语专业核心课《综合英语1》则系统训练语音、语法、篇章结构等基础语言文化知识,通过主题微演讲产出导向法强化专业素养,形成"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科思维"三维能力结构。
教学模式融合传统课堂与数字化转型
该专业构建了三大教学场景:
-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传统课堂:通过语料库平台实现词汇大数据分析
- 翻转课堂与自主研讨:例如利用模拟联合国实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 社会服务导向的实践教学:包括乡村振兴支教、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等特色项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应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核工业、医疗等学校优势学科案例融入英语教学,形成"专业+英语"的特色培养路径。
学科建设凸显师资与科研双重优势
英语系现有24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占比25%。学科带头人戈玲玲教授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带领团队近三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教材被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引用。教学团队通过公开课互评机制持续优化教学质量,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群"与"特色培养课程群"两大体系,其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培养46名研究生,毕业生留校任教率达15%。
实践平台构建多维能力培养通道
专业通过三类实践强化应用能力:
- 竞赛类:英语话剧大赛、圣诞双语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
- 实训类:外贸函电模拟、交替传译工作坊等18个实训模块
- 社会服务类:近三年开展19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包括跨境电商运营、地方文化外译等项目这种"以赛促学、以践强能"的模式,使毕业生在涉外贸易、教育科研、国防外事等领域就业率达92%,其中37%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文化传播定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在《综合英语1》等专业课程中,通过比较文学、对外传播实务等模块,训练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医药文化"君臣佐使"理论、核工业精神等特色内容。这种培养方向使毕业生在"一带一路"涉外项目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近三年有23名毕业生参与国际组织语言服务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