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历史学专业自1986年设立政史专科以来,经过30余年发展,已成为该校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以师范教育为核心,依托河东文化研究形成独特优势,2021年被确定为2A级专业,2024年依托文化旅游系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从专业定位到培养模式,从师资力量到实践教学,该专业构建了完整的育人体系,为山西省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历史教育人才。
专业定位与发展历程
运城学院历史学专业立足晋南、辐射山西及周边省份,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核心目标。其前身可追溯至1985年筹建的政史系,2011年获批本科招生资格,2018年转入文化旅游系后实现学科融合发展,2021年获批2A专业认证。这一发展路径体现了专业对教育需求的动态响应,尤其在师范教育认证和硕士点申报背景下,专业建设逐步规范化,形成了以河东盐文化、关公文化和地方文献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团队。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设置兼顾通识性与地域性,主干学科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核心课程涵盖《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选读》等。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师范特色,设置教育实习、专业考察、公益劳动等模块,并依托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地方文化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中强调协同育人,例如通过关公文化挖掘忠义精神的时代价值。学生需完成毕业论文和教师资格证校内考试,体现了学术与职业能力的双重培养。
师资力量与学科特色
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占比达30%。学科团队聚焦三大方向:
- 河东盐文化团队(7人)研究盐池历史与经济社会关系
- 关公文化团队(6人)深耕忠义精神传承
- 地方文献整理团队(8人)活化古籍文旅价值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教师占比80%,硕士以上学位达100%,形成以姚纪欢等名师为代表的教研力量。近年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中拥有三晋英才、省级教学名师等称号者占重要比例。
教学环境与就业方向
新校区西区提供六人间住宿(部分八人间),实行大一晚自习制度,通过学生会查课保障学习纪律。毕业生主要面向中等学校历史教师岗位,同时可在文博机构、党政机关等单位就业。考研方向覆盖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学科,2021届毕业生有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案例。近年考研率保持省内前列,与数学、物理等优势学科形成良性互动。
该专业在保持传统师范特色的同时,正通过文化旅游融合探索新发展路径。其依托运城作为关公故里、盐池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资本,这种地域性学术深耕模式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为专业建设注入持续活力。对于有意报考的学生,建议关注专业最新动态,特别是2024年获批硕士点后的学科升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