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朝鲜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重镇,延边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专业自1949年建校以来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核心地位。该专业不仅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更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跨文化研究特色,成为国内朝鲜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标杆。其独特的双语双文化教育体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以及与朝鲜半岛密切的学术交流机制,为专业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学科建设与地位
该专业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二级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朝鲜语言文学专业之一,其学科体系既传承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综合大学的经典框架,又融合了中国语言文学和韩国当代学科经验,形成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独特路径。经过70余年发展,该学科已建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SSCI/AHCI论文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0余项。
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以“双语双文化”为核心,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并重的培养模式:
- 课程设置:主干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朝鲜语语法、中国朝鲜族文学等,注重强化朝鲜语写作与汉朝翻译能力;
- 实践环节:设置朝鲜语使用现状调查、汉朝翻译实践等特色实训,通过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强化应用技能;
- 国际交流:推行“3+1”联合培养机制,与韩国、朝鲜高校建立学分互认,学生可赴朝鲜半岛进行语言文化沉浸式学习。
跨学科交叉特色
该专业突破传统语言文学界限,形成三大研究方向:
- 朝鲜语本体研究:聚焦朝鲜语语法体系、方言变异及语言政策,建有国内最大的朝鲜语言文化数据库;
- 中朝文学比较:系统研究中国朝鲜族文学与朝鲜半岛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的互动关系,出版《中朝文学交流史》等标志性成果;
- 文化传播研究:探索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径,开发虚拟演播室等新型教学平台。
就业与社会服务维度
毕业生在教育、文化、外事等领域具有显著竞争力:
- 教育领域:约40%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朝鲜语教师,部分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任教;
- 政府部门:外交部、国家安全部门定向招收具备朝汉双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文化产业:在延边卫视、民族出版社等机构从事翻译、编辑工作,参与《中朝大辞典》等国家级出版项目。
学术传承与创新
以郑判龙、崔允甲等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奠定了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当前学科带头人禹尚烈教授领衔的团队,正推动数字人文与朝鲜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朝鲜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这种守正创新的学术精神,使该专业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了大量精通朝鲜语和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