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俄语(师范)专业立足语言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培养,以“重基础、强技能、精专业”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融合语言技能、教育理论与跨文化能力的教学体系。该专业面向基础教育需求,致力于培养既能胜任俄语教学又能适应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涵盖语言基础、文学理论、教育实践等多个维度,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通外语熟教育,通外语善交际”的定位,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俄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核心技能,还需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职业素养。例如,学生需通过基础俄语与高级俄语课程夯实语言功底,同时学习教育学原理和课程教学法,为成为合格教师奠定基础。课程体系中还融入俄罗斯文学史、语言学导论等理论课程,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深层理解。
课程体系的设计凸显分层递进与多元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俄语专业技能为主的实践类课程,包括语音、听力、口语、翻译等,占比超过40%;二是以俄语专业知识为主的理论类课程,如俄语修辞学、词汇学、翻译理论等,占比约35%。此外,选修课增设经贸俄语、法律俄语等应用型方向,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俄语+经贸”或“俄语+法律”的复合路径,拓宽就业领域。
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外联动”模式强化能力转化。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戏剧表演、专题访谈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涉外实践与社会调研。例如,俄语演讲比赛、模拟商务谈判等特色项目,既锻炼语言应用能力,又培养跨文化沟通技巧。部分学生还通过赴俄交流项目或校企合作实习积累实战经验,提升职业竞争力。
在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担任中小学俄语教师,部分进入外事、外贸领域从事翻译、驻外代表等工作。根据学校调研,该专业就业满意度为3.7分(满分5分),反映出行业竞争压力与岗位适配度的现实挑战。但得益于“通外语懂专业”的培养特色,优秀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研究生深造中表现突出,部分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翻译学或教育学硕士。
专业建设的持续创新体现在动态课程更新机制上。例如,增设“理解当代中国”俄语演讲比赛、法律俄语创新实验班等特色项目,强化与行业需求的衔接。同时,学校依托黑龙江省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的地缘优势,与俄罗斯高校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双学位项目和跨境实习机会,进一步凸显“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目标。
总体来看,该专业通过语言能力、教育素养与跨学科知识的三维整合,塑造了兼具教学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俄语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而牡丹江师范学院依托六十余年的师范教育积淀,有望在区域外语教育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