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扎根边疆地区26年,形成了以思政引领、能力导向、产教融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内蒙古旅游业发展需求,构建了覆盖本科与硕士层次的完整教育链,累计培养15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其中378人扎根呼伦贝尔创办40余家企业。通过深度融合地方产业资源与教育创新,其发展路径为边疆高校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该专业肇始于1998年专科招生,2004年升格为本科,历经三次重要转型:2008年获评校级特色专业,2016年成为转型发展示范专业,2021年同时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发展始终围绕服务边疆旅游业的核心使命,依托呼伦贝尔独特的生态与文旅资源,构建了"扎根边疆、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超95%。
师资建设与教学创新
25人专任教师团队形成金字塔型结构:教授6人、副教授8人,硕士占比100%,博士及在读博士12人,拥有文旅部"万名旅游英才"等省部级人才称号9人次。通过三项举措实现教学能力提升:
- 双师双能型培养:教师年均参与企业实践超20人次,王艺淳获2023年全国导游大赛铜奖
- 科研反哺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
- 课程体系重构: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校企共建课程4门,形成"理论+虚拟仿真+产业实训"三维教学体系
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专业通过"三协同"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
- 政校协同:承担《呼伦贝尔市导游词精选》等地方标准制定,年培训行业人员9000人次
- 校企协同:与携程集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发"学习+实训+认证+就业"四位一体培养通道
- 校际协同: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等共建12个实践基地,实训室配备VR导游模拟等数字化设备这种融合模式使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183项,实习转化就业率达68%。
服务边疆的育人成效
专业通过文化赋能强化地域特色,设置《呼伦贝尔旅游》《内蒙古导游实务》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区域文化阐释能力。数据显示,毕业生中67%从事边境旅游开发,参与打造5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其构建的"校友反哺"机制,通过40家校友企业年均提供实习岗位200余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圈。这种扎根式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边疆高校人才外流难题,为区域旅游业贡献了重要智力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