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大学作为广西重点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其人工智能专业自设立以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依托,强调自然及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向融合,致力于培养能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既包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课程,也注重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形成了"技术+理论"的立体化知识框架。
专业培养的核心架构
培养目标聚焦三大维度:
- 基础能力:通过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夯实编程基础
- 核心技术:设置计算机视觉、深度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课程模块
- 实践创新:配备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等13项实践教学环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实践教学体系,覆盖从算法设计到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
- 课程设计阶段:包含机器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专项训练
- 综合实践阶段:通过工程训练Ⅱ与专业实习强化产业对接
- 创新拓展阶段:依托创新创业活动与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孵化创新项目。
学科建设的特色路径
该专业深度融入学校海洋性办学特色,在智能航海、海洋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通过与中船集团等企业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船舶智能控制、港口物流优化等场景。2025年更率先推进大模型课程融合,在10余门专业课中引入课程专属大模型,打造AI+教育创新范式。
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在师资建设方面,采取校企双聘与跨学科整合策略:
- 引进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高层次人才
- 聘请数字广西集团等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 依托先端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智能计算等跨学科研究。
就业导向设置体现产教融合特征,毕业生主要流向:
- 算法工程师岗位(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视觉算法)
- 智能系统开发领域
- 海洋科技与智慧物流等特色产业。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阶递进的培养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海洋"的特色定位,正成为北部湾地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人才供给源。随着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其智能航运等方向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