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于2024年正式获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0717T),成为广西地区较早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该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面向智慧汽车、通用人工智能(AGI)、智能语音等产业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前沿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具备工程管理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新工科专业,其学科布局与教学模式体现了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培养体系上,该专业构建了“双轨驱动”的特色路径。一是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群建设,例如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共建前沿技术课程群和行业导论课程群,引入企业师资、技术平台与实训工具;二是分层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基础实验、企业级项目实训(如ROS机器人开发)和真实生产环境模拟,强化学生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能力和智能系统开发能力。这种“做中学”的工程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智能传感检测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产业前沿领域。
课程体系围绕人工智能核心理论与交叉学科应用展开。主干课程包括计算思维导论、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基础模块,同时设置智能汽车系统开发、AI内容生成技术等方向性课程。专业特别注重多学科融合,例如在机器人工程领域开设机械制图与CAD、智能控制技术等延伸课程,形成“人工智能+自动化+智能制造”的知识网络。此外,学生可选择参加1年企业实践,在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完成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
就业方向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具体可分为三大领域:一是技术研发类岗位,如人工智能实施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主要从事算法优化与系统开发;二是行业应用类岗位,包括智慧医疗、智能政务等场景的数据可视化工程师和交互设计师;三是管理与服务类岗位,例如人工智能产品运营、技术支持工程师(FAE)等。毕业生还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参与智能技术管理,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深化研究能力。
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整合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创业学院和学科竞赛平台三类资源。例如与智能语音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提供层级工程实训环境;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参与人工智能设计大赛,近年已在广西大学生智能机器人赛道中斩获多项一等奖。此外,专业教师团队包含广西高校学科带头人和产学合作项目骨干,通过“学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指导,形成“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