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2011年,是陕西省首批独立设置研究生院的本科院校之一。经过十余年发展,其学科布局已形成以工科为主导,涵盖工学、农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格局,现有15个硕士授权点,包含2个学术学位点和13个专业学位点。学院以“扎根榆林、服务区域”为办学定位,依托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的优势,构建了与地方产业深度对接的学科体系。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录取人数达338人,在校生规模突破700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学科建设:立足区域需求,构建特色学科群
学院围绕榆林能源化工、旱区农业、生态治理等核心产业需求,形成了三大特色学科方向:
- 能源动力与材料化工:聚焦能化产业高端化与低碳化转型,解决能源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依托毛乌素沙漠治理经验,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研究;
- 西北革命历史与民俗文化:挖掘红色资源与陕北文化,服务文旅产业发展。
2025年新增的能源动力、林业、中共党史党建学等6个硕士点,进一步强化了学科与地方经济的契合度。目前,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100余项,科研经费达2.26亿元,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二、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三阶递进”体系
学院推行“1+0.5+0.5+1”培养模式,将三年学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 理论筑基:第一年在校完成核心课程,夯实学科基础;
- 双轨实践:第二年上半年进入中科院、西安交大等高水平院所参与科研,下半年赴陕煤集团、榆能集团等企业实习;
- 成果凝练:第三年聚焦论文写作与创新成果转化。
这种模式通过“三推一”导师组(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大院大所导师)协同指导,确保学生既掌握前沿理论,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三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81篇,获专利66项,在全国“科技小院”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三、资源保障:多元支撑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 师资力量:拥有300名校内导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85%,博士生导师16人,同时聘请180名企业技术骨干和49名高水平院所专家组成复合型导师队伍;
- 实践平台:建有8个教育实践基地、12个科技小院,与神木市农业农村局等地方政府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实现“田间地头即课堂”;
- 奖助体系:提供国家奖学金(2万元/人)、学业奖学金(最高1万元/年)等六类资助,覆盖100%无固定收入学生,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科研项目。
四、就业导向: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0%,其中10%进入博士深造,22%入职事业单位,11%进入国有企业。就业优势体现在:
- 能化行业:为陕甘宁蒙晋能源金三角输送技术骨干;
- 生态治理:参与毛乌素沙漠绿化、黄河水土保持等国家级工程;
- 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数学)专业毕业生成为陕北地区中小学师资中坚力量。2024年首次开展的“院长讲研招”宣讲会吸引超10万人次关注,反映出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通过学科创新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榆林学院研究生院正成为陕甘宁蒙晋交界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高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