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作为企业合并中形成的特殊资产,其会计处理涉及初始确认与后续计量两大核心环节。根据企业合并类型的不同,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与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商誉的减值测试要求每年至少执行一次,且需结合相关资产组进行系统性评估。本文将重点解析不同场景下商誉的会计分录逻辑与操作要点。
在非同一控制吸收合并中,商誉直接体现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当发生商誉减值时,需将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整体进行测试:
借(加粗):资产减值损失
贷(加粗):商誉减值准备
贷(加粗):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例如以3000万元吸收合并可辨认净资产2500万元的企业,确认500万元商誉后,若资产组账面价值下降至1400万元,则需按比例计提商誉减值500万元和其他资产减值600万元。
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更为复杂,需在合并报表中体现。此时商誉的减值测试需还原为完全商誉:
- 计算完全商誉:母公司商誉÷持股比例
- 资产组账面价值=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持续计算值+完全商誉
- 比较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后,按母公司持股比例确认减值
例如母公司以1600万元收购80%股权,合并商誉400万元,完全商誉500万元。当资产组减值850万元时,会计分录为:
借(加粗):资产减值损失 400
贷(加粗):商誉 400
在初始确认环节,企业合并成本超过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
借(加粗):商誉
贷(加粗):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当合并成本小于公允价值时,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例如以1000万元取得公允价值1050万元的30%股权,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借(加粗):长期股权投资 50
贷(加粗):营业外收入 50
商誉的税务处理与会计存在永久性差异。根据税法规定,商誉减值准备不得税前扣除,因此需在纳税申报时进行调减。例如会计确认50万元负商誉收益,但税法不认可该收益,需纳税调减50万元。
企业需注意,商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测试流程必须遵循"先单独测试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再整体测试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原则。所有减值金额需优先冲减商誉账面价值,剩余部分再按比例分摊至其他资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