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专业代码510209)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特色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依托省级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通过移动智算平台等前沿技术支撑,形成了"基础-核心-拓展-实践"四维课程体系,在2024-2025年间取得多项国家级竞赛成果,展现出显著的教学成效。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产教融合理念。专业将课程细分为四大模块:
- 专业基础课程:包含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等7门课程,侧重编程基础与数据标注能力培养
-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机器学习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等6大方向,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6类选修课,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认知实习和岗位实习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过渡。这种阶梯式课程结构既夯实基础理论,又强化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学院建立公共虚拟仿真(XR)实训中心等20间专业实训室,形成"赛教融合"特色:
- 组织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等国际赛事,2025年3月获智能体构建与应用赛项全国三等奖
- 开展人工智能科普进校园活动,通过编程小车操控、无人机飞行演示等实践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 实施"千生联百村"专项行动,将智能家居、语音识别等技术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近三年学生团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超120项,其中国赛二等奖3项。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技术生态闭环。学院与韩山师范学院开展三二分段专本协同育人,同时引入汕尾移动智算平台部署DeepSeek大模型,构建"智算底座+教育智能体"双驱动模式。通过麒麟工坊国家级实训基地与31家企业的深度合作,将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使毕业生可胜任人工智能现场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助理工程师等8类岗位,就业领域覆盖智能制造、金融服务等关键产业。
师资团队建设强化专业发展动能。专业拥有省级创新团队和博士工作站,教研室主任谢志明教授作为一带一路技能发展国际联盟委员,带领团队完成30余项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获国赛二等奖3次。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占比73%,近三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69人,形成"教授+工程师"的复合型师资结构。这种"以研促教"的师资培养模式,有效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