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布局,依托华为现代产业学院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优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打造为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该专业以"项目贯穿、产学结合、专创融合"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核心,通过"人工智能+"跨领域课程体系与华为开发者创新中心等实训平台,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聚焦于"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旨在培育掌握人工智能数据集处理、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技术等专业理论,具备智能感知与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课程体系围绕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三大技术方向,采用"平台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的模块化架构,其中《Python程序设计》与《Web开发技术》夯实编程基础,《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与应用》强化算法应用能力,而《智能产品营销与服务》等拓展课程则延伸产业认知边界。
该专业的教学资源配置凸显校企协同优势:
- 与华为共建山东省首个开发者创新中心,引入自动驾驶和智能家居工程案例开展实战教学
- 配备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室、鸿蒙设备开发平台等先进设施,其中物联网实训室配置智能物联实训箱等设备价值超千万元
- 师资团队由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与企业工程师组成,"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6%,指导学生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二等奖等23项省级以上奖项
在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方面,学院实施"1234567"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认知实习与岗位实习双阶段实践:
- 认知阶段组织学生参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项目观摩
- 实战阶段安排学生在浪潮集团等合作企业进行6个月岗位实训
- 创新性地将华为物联网工程师认证、人工智能训练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考核,实现"课证融通"
就业竞争力数据显示,毕业生可从事AI应用开发、智能系统运维等7类岗位,其中人工智能运维工程师和数据采集工程师岗位需求年均增长达37%。学院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与38家实训基地建立人才直输通道,2024届毕业生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领域就业率达92.3%,起薪较传统专业高出28%。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使该专业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