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该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文学院深厚的学科基础,结合甘肃省文化资源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最新排名中,其省内位列第5,全国应用型专业排名118,属于B++级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力量,从实践平台到就业方向,该专业展现出多维度优势。
专业定位与学科支撑
兰州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应用型语言文字工作者,强调现代教育理念与文化创新能力的结合。其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覆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核心模块,同时融入敦煌文化、甘肃文学资源等地方特色选修课程。该专业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且自2019年起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形成以文学经典传承为基础、非遗保护为延伸的跨学科融合格局。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文学院汇聚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团队:
- 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副高级以上占比61%
-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硕士24人,高学历教师比例达91%
- 包含甘肃省领军人才、省级教学名师、陇原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教学成果方面,该专业教师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项十余项。课程建设上,《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并开发了非遗田野调查、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实践培养与就业方向
专业实践体系突出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
- 实习基地:与兰州市教育局、甘肃省广电总台、读者文旅集团等共建10余个实训平台
- 非遗保护:依托甘肃省非遗研究基地,开展文化资源挖掘、非遗数字化保护等实践项目
- 技能竞赛:组织经典诗词咏诵、非遗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表达能力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两大领域:
- 教育行业:中小学语文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
- 文化企事业单位:文案策划、编辑出版、文化传播等岗位近五年就业数据显示,学生就业满意度达3.7分(满分5分),部分毕业生进入省级媒体、文旅机构工作。
特色创新与发展潜力
该专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
- 非遗保护融合:作为全国首批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的高校,将文化遗产学、非遗数字化等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 创作能力培养:设立写作中心、戏剧影视创作工坊,与鲁迅文学院合作培养青年作家
- 地域文化研究:依托敦煌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学术攻关,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论丛》等专刊
在甘肃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持续为地方输送既能传承文化经典、又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敦煌学与数字出版方向的交叉融合,强化专业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